内盘播报 | 9月17日午盘:集运指数主力跌逾6% 氧化铝主力跌逾2%
发布时间:2025-09-17
摘要: 本文深度解析9月17日午盘内盘市场动态,聚焦集运指数与氧化铝主力合约暴跌背后的逻辑,揭示全球供应链与工业原材料市场的关键信号。

集运指数暴跌6%!全球供应链“降温”信号已现?

市场异动:航运需求骤降引发连锁反应

9月17日午盘,国内期货市场迎来剧烈震荡,集运指数(欧线)主力合约单日跌幅超6%,创下近三个月最大单日跌幅。这一数据直接指向全球贸易活动的降温——作为国际贸易的“晴雨表”,集运指数的暴跌不仅反映了即期运价的疲软,更暗示了四季度全球供应链可能面临的需求萎缩风险。

从基本面看,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是核心导火索。近期欧元区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低于荣枯线,德国8月工业产出环比下降0.8%,叠加能源价格高企,欧洲进口需求显著收缩。与此全球集装箱船队运力却在持续扩张,Clarksons数据显示,2023年新交付集装箱船运力同比增加12%,供需失衡加剧导致运价承压。

资金博弈:空头借势“狙击”航运板块

市场情绪层面,机构资金的动向成为关键推手。午盘数据显示,集运指数合约前20名席位净空单增加逾3000手,部分对冲基金通过做空运价衍生品对冲地缘政治风险。值得注意的是,马士基、达飞等头部船公司近期纷纷下调亚欧航线运价,现货市场40英尺集装箱运价已从年初的2000美元跌至1200美元以下,期货市场提前反应远期悲观预期。

技术面上,集运指数主力合约已跌破120日均线关键支撑位,MACD指标呈现“死叉”形态,短期下行趋势确立。不过,有分析师指出,当前运价已接近船公司盈亏平衡点,若四季度传统旺季货量回升,或触发超跌反弹行情。

产业影响:外贸企业套保策略面临考验

对于国内进出口企业而言,集运指数的剧烈波动意味着风险管理难度升级。某家电出口企业负责人透露:“运费成本占货值比例从疫情时的25%降至目前的8%,但汇率和运价的双向波动仍让利润空间承压。”期货市场的高波动性促使更多企业采用“运价+汇率”组合套保策略,但需警惕基差风险扩大带来的对冲失效。

氧化铝跌逾2%!电解铝产业链“成本坍塌”危机逼近

产能释放VS需求疲软:氧化铝步入过剩周期

与集运指数的急跌不同,氧化铝主力合约2%的跌幅背后,是更复杂的产业逻辑。随着几内亚博法矿区恢复满负荷运营,我国铝土矿进口量同比激增18%,原料端供应宽松直接传导至氧化铝环节。SMM统计显示,8月国内氧化铝建成产能突破1亿吨,开工率维持在85%高位,而电解铝厂却因云南限电政策推迟复产,供需错配导致社会库存攀升至52万吨的年内高点。

政策变量同样不容忽视。生态环境部近期加严赤泥堆存标准,山东、山西部分氧化铝厂被迫技改降产,但新建产能的释放速度远超预期。据行业测算,2023年氧化铝过剩量可能达到150万吨,价格中枢下移已成定局。

成本传导:电解铝利润空间能否维持?

值得关注的是,电力成本正在成为新的变量。云南进入枯水季后,电解铝企业面临0.45元/度的电价上浮,部分产能可能再度减产。这种“氧化铝跌、电价涨”的剪刀差效应,或将重塑行业成本曲线,拥有自备电厂和产业链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优势凸显。

投资逻辑:空配氧化铝还是多配电解铝?

面对产业链的结构性分化,机构投资者策略出现明显分歧。看空派认为氧化铝产能过剩格局至少延续至2024年一季度,建议逢高布局空单;而多头则押注四季度电解铝需求回暖,通过买电解铝抛氧化铝的套利策略捕捉加工利润扩张。

技术分析显示,氧化铝主力合约日线级别形成“头肩顶”形态,若有效跌破2650元/吨颈线位,下行空间可能打开至2500元关口。但对于产业资本而言,当前价位已接近山西、河南等高成本地区现金成本线,下方支撑逐渐增强,波段操作或优于趋势性持仓。

标签:
推荐项目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