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8月,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环比上升442亿美元至31601亿美元,连续两个月保持增长态势。这一数据发布正值美元指数强势突破105关口、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的特殊时点,中国外储的逆周期表现犹如激流中的定海神针,折射出央行资产配置的深层战略考量。
在全球央行普遍陷入"美元陷阱"的背景下,中国外储的韧性增长源于三大核心支撑。非美货币估值修复贡献显著,8月欧元、英镑对美元分别升值0.8%和1.2%,日元虽贬值但波动幅度收窄,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估值回升带来约300亿美元增值。债券投资收益持续释放,我国持有的美债、欧债等资产在利率高位震荡中实现资本利得,据彭博测算,仅美债持仓部分就产生超50亿美元收益。
更关键的是贸易顺差持续输血,前8个月货物贸易顺差达5534亿美元,同比扩大6.1%,为外储规模提供源头活水。
值得关注的是,央行在资产配置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灵活性。8月数据显示,美债持仓占比已降至2010年以来最低水平,而欧元资产配置比例提升至23%,创历史新高。这种结构性调整既是对美联储激进加息政策的防御性应对,更是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主动布局。渣打银行分析师指出,中国正构建"美元+欧元+黄金"的三足鼎立储备体系,这种多元化配置在美联储政策剧烈波动时期展现出显著抗风险能力。
当全球目光聚焦外汇市场时,中国央行正悄然完成一项历史性布局——截至2023年8月,黄金储备实现连续10个月增持,累计增加188吨至2113吨,这个数字背后暗流涌动的,是一场关乎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的无声较量。
世界黄金协会最新报告揭示,全球央行上半年购金量达387吨,创同期历史新高,而中国贡献了其中近30%的增量。这种集体行动绝非偶然:在地缘政治裂痕加深、美债信用边际削弱的背景下,黄金正从传统避险资产升级为战略储备资产。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指出,当前每增持1吨黄金,相当于在国际支付体系中增加价值约6000万美元的"硬通货",这对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具有重要支撑作用。
央行黄金战略包含三重深意。其一,构建货币信用"压舱石",在美债收益率剧烈波动背景下,黄金0.3%的年波动率远低于美债的8.6%,为外汇储备提供稳定性锚。其二,推进"去美元化"进程,黄金储备占比提升至3.9%虽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,但已形成趋势性转变。
其三,布局数字货币时代,数字人民币的底层资产需要实物黄金增强信用背书,这与美联储数字货币的纯信用模式形成战略差异。
展望未来,黄金增持已成不可逆趋势。德意志银行预测,到2025年中国黄金储备占比将提升至5%,对应增持规模约500吨。这种转变正在重塑全球货币格局——当美债最大持有国持续减持美债、增持黄金,其释放的不仅是资产配置信号,更是对美元霸权体系的战略性回应。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中,黄金储备的持续积累正在为中国赢得关键筹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