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三季度末,沥青期货主力合约在3200元/吨附近反复震荡,市场多空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。正当投资者犹豫是否抄底时,山东某炼厂负责人向笔者透露:"沥青现货提货周期已从7月的随到随提,转变为需提前3天预约排队。"这个微观信号,揭开了沥青市场供需格局质变的序幕。
从库存周期看,全国沥青社会库存自8月中旬开启"九连降",截至9月末已回落至五年均值下方。值得注意的是,华东地区库存在中秋假期后单周骤降12%,这种非线性去库往往预示着终端需求加速释放。结合历史数据,当炼厂库存天数跌破15天警戒线时,现货价格弹性将显著增强——2019年9月、2021年10月两次库存周期反转后,期现价格均在45天内实现超20%涨幅。
基建投资数据提供了更强支撑。财政部最新披露的专项债发行进度显示,截至9月底全年额度已完成92%,其中投向交通领域的占比提升至38%,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的29%。某私募基金量化团队构建的"沥青-基建关联模型"显示,当专项债交通类项目资金到位率超过75%时,沥青采购量通常会在60-90天后出现脉冲式增长,这个时点恰好与当前期货合约的交割周期吻合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炼厂端的战略调整。随着柴油利润空间收窄,主营炼厂开始动态调节装置负荷,9月沥青装置开工率环比下降4.2个百分点至46.7%。这种供给侧收缩与需求端复苏形成共振,使得山东地区现货升水期货幅度扩大至180元/吨,创下年内新高。期货盘面看似平静的水面下,实则暗流涌动。
当北方工地进入"金九银十"赶工期时,华南地区却迎来台风季的考验。这种地域性需求分化正在重塑沥青期现结构。广东某沥青贸易商坦言:"现在每天盯着天气预报做采购计划,台风路径预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库存周转效率。"气象大数据显示,10月影响我国的台风数量将较常年减少1-2个,这为南方道路施工抢出了15-20天的宝贵窗口期。
从月间价差结构观察,BU2312与BU2406合约价差已扩大至-85元/吨,反向市场结构持续强化。经验表明,当近月合约较远月贴水超过100元/吨时,往往伴随单边行情的启动。某期货公司研发部测算显示,当前期限结构隐含的看涨期权价值处于近三年85%分位水平,市场对短期上涨潜力的定价并不充分。
对于不同资金属性的投资者,策略选择需量体裁衣。产业客户可关注"买山东抛华东"的区域套利机会,目前两地价差已覆盖物流成本且有15%的安全边际。量化交易者可构建多因子模型,重点跟踪炼厂开工率变化率、专项债支付进度、重卡销量三项领先指标,当三者形成同向共振时,可放大仓位乘数。
需要警惕的风险点来自原油端波动。虽然沥青生产原料逐步向稀释沥青倾斜,但原油价格若持续站稳90美元/桶,可能引发成本驱动型上涨的预期自我实现。技术面来看,BU主力合约周线级别MACD柱状线连续三周收红,且价格站稳布林带中轨,中期反弹趋势已获确认。
建议投资者在3250-3300元/吨区间建立底仓,突破3400元/吨平台后顺势加仓,目标位看至去年四季度高点3680元/吨区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