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原油涨,化工品却不跟了?产业链利润传导失灵之谜
发布时间:2025-09-18
摘要: 本文深度解析原油与化工品价格分化的底层逻辑,从供需矛盾、库存周期、政策调控等多维度拆解产业链利润传导失灵的核心原因。

原油“单边狂欢”背后的逻辑与化工品的“沉默”

原油的强势逻辑:地缘政治与需求复苏共振

2023年以来,国际原油价格在多重因素推动下持续攀升。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俄罗斯、伊朗等产油国出口受限,OPEC+联合减产协议进一步收紧供应;与此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升温,航空燃油、工业用油需求反弹。数据显示,布伦特原油年内涨幅超30%,一度突破95美元/桶大关。

与原油的“高歌猛进”形成鲜明对比,乙烯、聚乙烯、PTA等基础化工品价格却持续低迷。以聚乙烯为例,其价格自年初以来仅微涨5%,远低于原油涨幅。这种上下游价格脱钩现象,暴露出产业链利润传导机制的深层裂痕。

库存堰塞湖:中间环节的“蓄水池效应”

化工产业链的传导链条通常为“原油→炼化→基础化工品→终端制品”。但当前中间环节的库存高企形成“堰塞湖”,阻断了价格传导。疫情期间全球化工企业为应对供应链中断,普遍采取超量备货策略。如今需求复苏不及预期,导致港口库存积压。以中国为例,华东地区PTA社会库存已连续6个月高于历史均值,部分仓库甚至出现“胀库”现象。

这种库存压力迫使中游企业降价去库存,即使原油成本上升,也无法向下游转嫁。某大型石化企业负责人坦言:“现在卖一吨聚丙烯的利润,还不够覆盖仓储成本。”

政策调控的“双刃剑”

各国政府为抑制通胀采取的干预措施,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传导的扭曲。中国对成品油价格实行“地板价”机制,当国际油价超过130美元/桶时,炼厂利润将被强制压缩;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则推高了欧洲化工企业的环保成本。这些政策虽保护了终端消费者,却使中游企业陷入“成本涨、售价限”的双重挤压。

利润传导失灵的深层逻辑与破局之道

结构性产能过剩:供需错配的长期困局

中国“十四五”期间规划的多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陆续投产,仅2023年新增乙烯产能就达800万吨/年。全球范围内,中东、美国页岩气副产化工品持续冲击市场。供给端的爆发式增长,与房地产、纺织等传统需求领域的疲软形成尖锐矛盾。

以聚酯产业链为例,尽管原油价格上涨推高PX(对二甲苯)成本,但下游纺织企业因海外订单减少,对PTA、涤纶长丝的需求持续萎缩。这种“上游热、下游冷”的格局,导致产业链利润集中淤积在原油端,中下游企业普遍陷入亏损。

新能源革命的“替代效应”

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,正在重塑化工需求结构。传统燃油车每辆需消耗约200公斤塑料,而电动车因电池重量限制,塑料用量减少30%以上。生物基材料对石油基产品的替代加速,全球PLA(聚乳酸)产能预计2025年突破500万吨。这些结构性变化,使得原油需求与化工品需求的关联性逐渐弱化。

破局路径:数字化与价值链重构

面对传导失灵,头部企业已启动深度变革。沙特阿美通过入股下游炼化企业,实现“原油-化工”一体化定价;中国万华化学则借助大数据平台,动态调整各环节生产负荷。某跨国化工集团CEO指出:“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环节的成本控制,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效率。”

对于中小企业,聚焦高附加值细分领域成为生存关键。例如,特种工程塑料、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产品,因技术壁垒较高,仍能保持较强议价能力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球特种化学品市场规模逆势增长8.2%,验证了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性。

结语:周期轮回中的新平衡

历史经验表明,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从不会永久失效。随着库存周期进入主动去化阶段、新能源替代进入平台期,以及全球产能的再平衡,原油与化工品的价格联动性或将逐步修复。但这一过程中,注定伴随产业链的残酷洗牌——唯有那些兼具成本控制、技术储备与市场洞察力的企业,才能穿越周期迷雾,抓住重构后的价值红利。

标签:
推荐项目更多